个销云 个销云 个销云

当我们看到这么多的孩子丧失生存意愿,其他任何话题都显得苍白

文章发布于:2018-12-28 05:20:10

博雅小学堂

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

文 | 陈鲁

纽约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

江苏溧阳一名高二男生因抄袭,被班主任口头教育,并要求他次日向全班做检讨。但在受到批评几小时后,这个16岁的男生从自家小区的楼顶一跃而下。仅在溧阳,这已是今年发生的第四起学生跳楼事件了。

生命是一切之本。但是,生命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孩子具备生存的意愿。当我们看到这么多的孩子们生存意愿动摇、丧失,其他任何话题都显得无比苍白。

01

他们觉得自己碰上了过不去的坎

两个月前一个周五傍晚,在布鲁克林的儿童中文班授课完毕,和一位老师一起返程回曼哈顿。坐在地铁上,她在手机上翻看新闻。

“啊,又一名学生自杀了!” 她惊叫一声。

我好几个月忙得都不看新闻了,赶紧问了这个学生的情况。她说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。还说,就是几周前,纽约大学有一名新生自杀。还说,五月份纽约大学还有一名学生自杀。

回到家,我去网上查了一下信息。这名哥伦比亚大学学生,名叫 Kirk Wu。二年级学生。加州长大的 ABC。10月11日下午被发现在自己哥大的宿舍里自缢死亡。

之前9月,纽约大学一名一年级新生,在地铁 L 线 一大道站,跳入轨道身亡。再之前的5月,纽约大学医学院一名四年级的学生,在宿舍自缢身亡。

有关 Kirk Wu, 哥大校长,做了一个公开情况说明并呼吁学生重视心理问题、及时向学校求助。

纽约大学的学生,网上连个名字都查不到。学校没有公开情况说明。几年前,纽约大学在短短的时间内接近十名学生自杀,大部分都落得无名无姓。听说都是从图书馆的高层往下跳楼自杀。

如果学校每次都及时声明,试想谁还敢送孩子去这所学校?

曾经,纽约大学的图书馆内,我喜欢在高层的楼上查阅资料,每层的阅读间出来都是面对下面空空的大厅,人和大厅的地面被不高的栏杆隔开(象中国的一些大型商场)。现在,这些栏杆都升高、封死。从侧面核实了我听说的那些学生的自杀方式。

为了安全考量,纽约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加固

时间上,再往不远的过去倒推。

2018年7月7日,是我带美国学生和家长新疆行程的最后一天。早上五点在乌鲁木齐的酒店,接到纽约一名朋友的电话,得知她女儿自杀的噩耗。

这名学生刚刚九年级毕业。在暑假就要开始的时候,在家里自缢身亡。

前天,在地铁上听那位老师说这些哥大、纽大的学生们的自杀事件时,我黑色的双肩背里,还揣着两周前的星期天去参加我这位朋友女儿的追思会的程序单。封面照片中,上初中的她,长发披肩,笑容璀璨。

时间再倒推一点。

2018年6月底,在成都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讲儿童青少年心理学课程。青少年的自杀行为,本是最后一章的一个点。结果,我和学生们踯躅在这点,产生了很多讨论和感概。

离开成都没几天,我还在丝绸之路上,就听到一名中学生跳楼自杀的消息。在视讯发达的年代,这名女孩子的跳楼过程都被仔细拍下来了。

有缘只在这个视频上,见证了这个曾经的生命几秒钟。她,一幅邻家女孩的模样,秀丽的邻家女孩。

时间再倒推。

2018年4月,一位在美国小镇上高中的朋友的孩子来电,说要推迟和我见面的时间。因为学校里一名同学自杀,不大的学校被封锁起来。

当天晚些时候,和孩子见了面。他说同学是一大早从宿舍窗子爬出去,来到离学校不远的火车站,卧轨自杀。说着说着,我平生第一次见到他眼睛红了。

02

象蛾子一样,

他们离开自己感觉到的黑暗,

奔向自己认为的光明

当我从忙碌的工作中睁开眼睛去和世界互动的时候,感觉自己在被年轻人自杀的消息包围、袭击。

想起他们,我的脑中浮现出飞蛾扑火的景象。一只只殒落,义无反顾。

我的先生大卫是心理医生。每说到青少年自杀,他会总结性地说一句,“他们觉得自己碰上了过不去的坎。”

这也正是青少年自杀的沉重之处。他们认为除了死亡,别无选择。

象蛾子一样,他们离开自己感觉到的黑暗,奔向自己认为的光明。

那,如果他们稍微迟疑一点,给自己多几天的生命,他们是否会有不同的命运?

很可能会的。

那,他们中止生命的体验,这个令人遗憾、令人痛心的决定,是什么心理导致的?

有关这个问题,网上、书上、市坊闲谈中涉及的答案和想法,汗牛充栋。

我特别不想在此对它们进行综合和陈述。但是,还是忍不住举几个例子,说明答案不是那么单纯。

有说中国教育给孩子压力大,那美国青少年自杀率也不低。

有说自杀的青少年 “不会和世界相处”,尤其不懂得感恩和为别人付出。

那仍有 2018年3月武汉陶姓博士生、2017年12月西安杨姓博士轻生,大量的和博士生导师之间的通信,显示他们为导师端茶送饭扫地的同时感受到了巨大的压抑。

我去看哥大学生追念 Kirk Wu 的网评,同学们都说他每到一处,都象一缕阳光,带给别人快乐。其中一句这么说 -

“He was a radiant soul who exuded so much compassion and cares for those around him.”

“ 他的灵魂散发光芒,用热情和关注照亮身边的人。”

03

有生命意愿的人,能感觉到

这世上有什么触动到自己心灵

托尔斯泰曾写到,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。”

在此,我用 “生命的意愿” 置换 “家庭”,把句子变成 ——

有生命意愿的人(包括你我之类此刻还在呼吸的人),都是相似的。没有生命意愿的人,各有各的原因。

也许你同意我这个表述的后半部分,但不同意前半部分。

这我理解。人会为各种各样的东西活着:俗到名、利、情,大到爱、责任、理想,小到衣食之物、山水草木。

这个单子上,有些易得、有些不易得,有的得到了也不好长久把持。

但是,不管为什么活着,有生命意愿的人,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感觉到世界有东西能够触动自己的心灵。那,为了这种触动的持续产生,自己就要通过活着去感受。

逻辑分析,对于一个人,世界上有越多可以触动 ta心灵的东西,那生命的意愿就越强。丢掉了一个,还有另外一个。是否?

逻辑分析,对于一个人,世界上有越多可以触动 ta心灵同时还是容易获得、容易把持的东西,那生命的意愿就越强。是否?

当一个生命降临到这个世界,它会开放地、自然地去和世界产生多种关联。也就是说,生命之初,每一个生命都有潜力去被世间多种事物触动。

就像一颗常态的种子,它是不可避免地要发芽生根的。

但是,当种子被世界上多种化学成分不同程度地浸染,它产生了变化。

有的生命,刚刚展开,和世界的连接就被固化在极少的几样东西上。

有的生命,随着展开,和世界的连接变得越来越少。

而这很少的东西,如果是比较难以获得的、获得了难以长久把握的,那生命的意愿得到挑战。

相反,当一个生命,在成长的早期,被允许、被鼓励去借助天然之力和世界发生多种关联,那它和世界交织得会如此密切,就象一颗种子长成深深植于泥土的大树,生命的意愿坚强无比。

04

孩子和世界的联系

构成了她的生命意愿

今早我女儿去上学时,头发较乱,眼睛下面有圈黑。她昨晚作业做到今早凌晨一点半,早上六点起床,七点出门去上学。

白天学习一天,晚上睡眠这么少,这样的挑战,不会是她人生第一次。是什么让她目前觉得人生还是有意义的?是什么可能会帮助她克服目前还未知的挑战?

也就是说,为什么我的女儿现在决定还活着,以后也很可能坚持活着?

以前,我是绝对不会针对自己的孩子,问这么赤裸裸的、可怕的问题。

但是现在,在这么近距离的接触这些自杀事件之后,我觉得,这是一个每个家长必须问自己的问题。

为什么?

因为 –

We can’t take any child’s life for granted.

我们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的生命当成理所应当存在的。

那你想知道我的答案吗?好的,这就是我的答案。我认为我女儿和世界的联系,构成了她生存的意愿。

我女儿的 “生命意愿清单”

她每天有一个家可以回。在这个家里,她几乎听不到说教、要求、指责。

她有两名关系稳定、对她支持也稳定的家长。

她在学校里有几个要好的同学。一起开开玩笑、聊聊天、吃吃喝喝。

她的老师们,虽然作业量很大,但是给予的支持也很大,对学生一对一的密切支持是学校教学系统的一部分。

她喜爱画画。一得空就挥笔作画,多年的低强度但是持续不断的投入,让她基本上能够画出自己想画的东西。

她喜爱动物。每周都去动物庇护所照顾小猫,家里养的小狗也是她的小玩伴。

她喜爱思考。电视上看到的新闻、饭桌上的一个话题,都能让她的小脑袋快速转起来,思考对她来说就是津津有味的事情。

她喜欢听音乐,是几个乐队的粉丝,偶尔咬牙出资去看听他们的音乐会。

她喜欢烤点心,手艺渐长。

她喜欢看电视节目。碰到自己津津乐道的,会兴奋地拉我们坐在一起陪她看。

以上就是我女儿的 “生命意愿清单”。

因为她的这个单子比较长,我对她生存的意愿还是有相当的把握。

她的 “生命意愿清单” 的产生,和我们的育儿态度息息相关。

她十岁的时候,某天晚上,看着她忙忙碌碌地在家里把自己安顿好来看一个老电影片子,我领悟到一个生命的道理。陪她看完片子后,我忍不住写了一篇日记,题目为《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享受》。

这个题目,总结的就是我的育儿态度。那就是,作为家长,我的责任是协助我的孩子学会享受生命。

下面,是我当年日记的原文。事隔六年,重读这篇日记,感叹自己当年有幸想对了。 

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了,希望 ta 的生命意愿清单长长的。

如果你的孩子还小,希望你帮助 ta 把生命意愿清单构建得长长的。

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享受

莉莉真是会享受的小孩。

最近几个月,我们家每个周五都办家庭电影夜。 我们都早早回家,作点简单的食物,被莉莉称作 “电视食物” 的那种——热狗,三明治、清煮西兰花等。

七、八点钟,打开笨重的电视柜,还是20年前我刚来美国时的买的那台电视机,早就收不到台了,但是,和一个放影碟机连在一起,可以放DVD。

莉莉会在各个房间来来回回忙碌一番, 从我们的床上、自己的床上搬枕头,叠放在沙发前的地上给自己弄一个舒适的小窝, 再把吃的一盘盘摆在地上,外加几个大袋小袋的糖果,都是头年万圣节出去要的。

一切准备就绪, 她从一大堆影碟里找到想看的那个,最近都是 Marx Brothers 的喜剧片。 把影碟往机子里一插, 身体退回,往地下仰面一躺,头舒服地枕在枕头上,一只腿搭在另一只腿上。

对了,她还会往后看一眼,看我和大卫是否坐在沙发上也就绪了。 有时我最后要去厨房拿些吃的, 她会说 “妈妈,快点准备好!” 并且绝对会等我坐下再开始放映。

就这样,一边笑,一边往嘴里塞吃的,一个片子就不知不觉就看完了。

开始,我对她这样忙忙碌碌准备一番、看完片子东西摊了一地不以为然。后来,突然一天,我看片子时思想开小差,偷偷打量着舒舒服服躺在那儿不时发出笑声的她,突然明白了一件事。

这是她在家时最大的享受。 她会享受,这是件好事。

她的生命从来就是享受。

从出生后总是能见到自己熟悉的照顾人,遇事总是听到大人符合年龄的解释,情绪被大人理解和同情,可以在墙上随便画,可以在路边无限时地看小蚂蚁,可以在雪堆里打滚,到今年夏天被大人跟着四处在缅因州大小池塘里找青蛙。学校也是她的享受。和老师暑假电子信件交流读书心得,每天见到喜欢的同学,有充裕的艺术、身体运动时间。

但所有这些我都没从享受的角度去考虑过,直到今天看到她这么舒舒服服地看片子,我才把事情串到一起了。躺在枕头堆里惬意地看片子这种表面性的、显而易见的享受行为让我直接地抓住了这种行为的本质。

她能感觉这么舒服,说明她喜欢这个家。

她非要把爸爸妈妈拖上一起做她认为舒服的事情,说明她想和我们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,并且知道我们会喜欢。

而她享受的东西,又是这么无害的,甚至还是有益的。又是这么便宜的、实在的。

我想象,当她长大了,不管在那儿生活、做些什么事情,能享受生活中的小事情的心态会让她不孤独、不倦怠、不浮躁。

我想,她不会用拥有名车、名牌衣服、别人的羨慕去漫无目的地寻找生活的享受。

我想,她的生命从来就是一个连续的整体——从小到大,一路走来的生命主题就是享受。

因此,她的生命不被看成阶段性的。不是去用早期的辛苦换来日后的出人头地。那样会有很多隐患。 

辛苦的岁月总是担心,自己的付出会得到回报吗? 这样的担心又让人患得患失。 那日后达不到所谓的目标,自然早期的付出就被看成浪费,目前的状态就被看成失败,未来的生活就被看成凑活。多么宝贵的生命,就这样象被设计错的程序,不了了之了。

如果早期的辛苦获得了常人眼里的成功,那她可能有不知如何享受的危险。拿钱干什么?拿名干什么? 她可能会陷入炫耀、攀比之情,为此她可能会失去真正在乎本色生活的亲朋,她可能会吸引心情浮躁的人们,从而不知不觉中踏入了一种恶性的生活气场。

因为不拥有对生活中小小的、踏踏实实的方方面面透彻享受的经验,她可能会无节制地去追求名利,因为对已经得到了的不知如何享受,误以为想要的还没有到手。 

那,中国人不是说过  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” 吗?

“努力” 和 “享受” 并不冲突。 她享受读书,词汇量大,知识丰富,阅读写作都优秀。 她享受探索、发现、尝试,科学数理课表现都不错。她享受幽默、有想法、会表达、有爱心的亲朋好友,她便有良友陪伴,彼此激励启发, 让她以稳定、健康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。

这样的享受之路如何会走错?

作者陈鲁博士,纽约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、纽约市立大学李曼分校心理系副教授、纽约市少儿华文书园创办人。相关著作有《0--6岁A 育儿法》《语言是这样被习得的》。本文转载自“陈鲁一周一点”(ID:Giselajia)

微信扫码

分享文章素材

建立自己的品牌素材库

立即体验

相关文章

更多文章

相关文章

拼命加载中...
已经到底了

提交成功

我们会尽快联系您

我要合作

申请免费试用

您的称呼:

公司:

您的手机:

验证码:

期望合模式:

详细需求:

立即体验